部门概况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部门概况 >> 单位简介

重庆三峡农业科学院

重庆三峡农业科学院始建于1937年,于2020年经重庆市编制委员会批准成建制划转重庆三峡学院管理,是三峡库区规模最大、研究门类最齐、获得成果最多、辐射区域最广的综合性、公益性一类正处级研究机构,主要围绕农作物种质资源收集保存评价与利用、材料创新与新品种培育、作物耕作与栽培、作物有害生物防治、土壤及农业化学、农业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农业生物技术及应用、种子繁育与加工、农产品研发及蚕桑研究等13个专业研究方向开展公益性、基础性、应用性科学研究。本院始终坚持“科研立院、开发强院、管理活院、人才兴院”的治院方针,在“八五”期间农业部对全国639所地级科研机构综合实力评估中,位居第109位;在“十五”期间农业部对全国包括国(省)级农业科研院所在内的1077个农业科研机构综合实力评估中,排名169位;在“十一五”期间农业部对全国1200余所地市级以上农业科研机构综合实力评估中,排名185位,在全国600余地市级农业科研院所中排名第26位。

全院有在职职工112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63人,正高级职称15人,副高职称(副研究员、高级农艺师)24人。享受国家特殊津贴专家2人,全国先进工作者1人,全国农业先进工作者1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人,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1人,重庆市中青年突出贡献专家2人,重庆英才2人,重庆市先进工作者2人,重庆市农业农村工作先进个人1人,万州区学术技术带头人7人,万州平湖英才3人,硕士生导师14人。博士3人,硕士30人。

全院内设机构16个,即党政办公室、科技科、计财科、后勤保卫科、纪检科等5个管理科室;水稻研究室、玉米研究室、油料研究室、蔬菜研究室、杂粮作物研究室、甘薯研究室、果树园艺研究室、生态与资源环境研究室、蚕桑研究所、成果转化研发中心、生物技术中心等11个研究室。

全院自有土地1000余亩,建有标准试验地600亩,已建成“一部三基地”(即院本部、甘宁试验基地、梁平试验基地、海南试验基地)。拥有“国家农作物品种区试试验站”、国家玉米、水稻、油菜原原种扩繁基地、国家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水稻”、“油菜”、“甘薯”3个综合试验站等13个国家级和“重庆市山地生态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市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重庆市水稻稻瘟病抗性鉴定基地”等20个市级科技创新平台;正着力打造“万州区国家农作物品种测试评价站”。建有温控试验大棚近2万平方米,拥有各类仪器设备200台件,具有开展农作物种质资源鉴定保存与育种利用、作物抗逆性研究、分子育种、特色植物种子种苗快繁、作物高产高效技术集成与应用推广、农作物品种测试评价、特性鉴定和农药质量检测等能力,常年承担国家、市、区各类研究项目50余项。

建院(所)以来,承担并完成国家、省(市)、区(地、市)各类科研项目577项,选育出水稻、玉米、小麦、甘薯、油菜、马铃薯等农作物新品种280个通过省级品种审定,其中国审(鉴)品种8个,国家登记品种30个,这些品种在川、渝、黔、滇、鄂、陕、湘等十多个省(市)累计推广面积6.4亿余亩,创社会经济效益141亿余元;获各级科技成果奖263项,其中省部级一、二等奖45项;发表和获奖学术论文1200篇,著作20余部。先后选派国家、重庆市、各区科技特派员421人次,通过国家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水稻”、“油菜”、“甘薯”综合试验站平台等,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发放技术资料35万余份;通过示范带动推广应用新品种新技术647项;建立优质水稻、优质油菜、特色糯玉米、特色甘薯产业化开发示范基地15个。

我院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重要指示要求,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对标国家粮食安全和乡村振兴战略对农业科技需求及学校新农科建设需求,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高质量融入学校发展、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全面服务乡村振兴,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农民增收致富及中国式农业现代化提供科技支撑。